语言是青春的旋律,普通话是文明交汇的纽带。在9月22日周一的升旗仪式上,学生工作处特邀刘子辉老师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《普通话:青春的声音,文明的纽带》的国旗下讲话。演讲内容生动精彩、引人深思,现将讲稿全文转载如下。
普通话:青春的声音,文明的纽带
尊敬的各位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今天,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——说好普通话。普通话,顾名思义,就是本民族“普遍通用的话”。当我们每天早上放声朗读时,当我们仔细聆听老师的教诲时,当课堂上的思想火花通过对话碰撞时,每当学校开展活动或会议时,普通话就是我们最默契的“语言密码”,使我们的交流沟通规范、有效。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语,普通话不仅是交流的工具,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,是我们必备的文明素养。
普通话能够保障校园的高效沟通。无论是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互动、小组讨论中的思想碰撞,还是社团活动、校园赛事的协作配合,标准的普通话能够避免误解、减少沟通成本,让交流更顺畅,让协作更高效。
普通话还能助力学业的深度提升。作为汉语言的规范表达形式,普通话是高中生理解知识、研读经典,进行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。同时,流畅的普通话表达,能够让你在辩论赛、演讲比赛、口语测试,乃至自主招生面试等重要场景脱颖而出,流利地表达能更清晰地展现思维逻辑,进而助力学业的提升。
普通话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。字有更革,音有转移,很多汉字的古音已不可考证,而用古音吟诵经典更不现实。普通话作为我们当前的民族共同语,就顺理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,凝结着千年文明的精神内核。使用标准普通话诵读诗词经典、阐释传统习俗,我们能更深刻体悟文化的精髓,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。
值得注意的是,推广普通话绝非否定方言的价值。方言里蕴藏着故乡的记忆,是地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我们可以在家里用方言感受亲情,在公共场合用普通话传递文明,让方言与普通话在包容中和谐共生,这正是文化多元与统一的生动写照。
同学们,我们应从当下做起:在课堂上主动使用普通话,在课间交流时留意发音规范,并且有意识地用普通话锻炼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。从而能够在交流中凝聚共识,在表达中展现自我,在传承中坚定自信,用标准的语音唱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乐章!
文字:刘子辉、孙小童
图片:孙小童
来源:学生工作处
一审:王莹
二审:齐永发
三审:王运思 刘阳